吉利汽车GEELY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吉利有李书福,要说吉利历史就不得不提李书福,与硕士背景的王传福不同,李书福创业之初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泥腿子出身,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今天庞大的吉利帝国,其实李书福在造车之前的12年内曾经涉及过6-7个行业,实在让人惊奇,也正是在这些行业中摸爬滚打的经验成就了李书福后来造车的资本,这些经验和经济基础在以后的造车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李书福能够在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情况下毅然选择汽车行业,甚至愿意为其倾家荡产,其实与他敏锐的嗅觉与偏执的性格息息相关。在他看来,当时的汽车产品价格太高了,有很大的机会,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政府支持,他坚信政策总有一天会放开,而在这之前他正好可以利用好时间研究汽车技术和建设造车基地。
虽然,李书福下定了决心,但是当时的背景可以说没有一项是有利于民企造汽车的,不仅“无人、无钱、无技术”,政府也反对造车,所以他的造车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摩托车董事会的一致反对,没有谁愿意陪李书福玩,也没人相信他造车会成功,吵来吵去,万般无奈,顾及兄弟情分,最后决定,最多投资1个亿,让李书福去试试,多了不奉陪,赔了认倒霉。
当时李书福兜里只揣着1个亿左右,虽然他对外宣称是5个亿,要知道,当年投产桑塔纳时,国家为此投了十几个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1994年对地方政府进入汽车产业规定了15个亿的准入门槛,并且前提得到政府的批准,而吉利集团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因为那会国家对汽车的管理特别严格,不允许民间造车,那是国有企业的专利,那会除了军工企业之外,只有“三大三小”轿车生产布局,即:一汽、二汽和上汽3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3个轿车生产点(三小)。
其次,造车得先有技术人才,当时的李书福翻阅了所有摩托车公司的员工档案只找出3个有过汽车行业相关经验的,并且原来还都是做汽车改装的,就凭着这点经验,他们开始对汽车展开摸索,李书福买了全世界很多的车,有奔驰、宝马、丰田等各种各样的,潜心研究大量的汽车实物。
一辆汽车就这样被打造出来了,到台州临海市区转了一圈,引起巨大的轰动,人们搞不清楚这辆像奔驰又不是奔驰的家伙是什么。李书福还在台州日报做过广告,居然还有人来询价问卖多少钱。然而这样造出来的汽车质量肯定没有保障,不久这辆车就全是毛病。
后来,李书福便开始研究更经济的小车,包括安驰(现在的江淮汽车当年生产的小型车)和中华子弹头(1994-1998年生产)等,对于这两款车的研究主要用于梳理零配件名单和底盘系统的学习。其实研究最多的还是夏利,当时,夏利刚好推出了一个新的车型。李书福买了几辆样车,把夏利肢解开,开始研究了解夏利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发动机是谁的,变速箱是哪买的,仪表哪来的,底盘咋搞,一项一项分析。
研究完了技术,还得考虑生产线的问题,因为造车不被政府支持,1996年,李书福就向临海市申请地皮,说是要造摩托车。当时李书福家族造摩托车已经是每年几十万辆的规模,扩大规模是一个人人能够接受的理由。但是毕竟太大了,在规划审核时,果然有人质疑李书福,“厂房怎么这么大?”李书福手一挥,回答说:“我们要造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摩托车。”就这样,最后临海市政府批了临海市城东开发区的800亩沼泽地,500元一亩,这一片沼泽地上,除了开发区搞了两幢楼在那里,没有电,没有水,没有通信,没有饭店,没有商店,什么都没有。
那边在搞基地,这边李书福还要设法争取到生产汽车许可证,只有获得批准才能动手生产,如果没有生产权,厂房建起来了,政府没收,投资就打水漂了。1997年的一天,李书福打听到四川德阳监狱监狱长也是德阳监狱汽车厂的厂长,当时这家工厂已经停产了,但保留有汽车生产目录,只能生产“6”字头的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根据目录公告,“6”字头的是客车、“7”字头的是轿车。于是,李书福找到这家工厂,投了2400万,占70%股份,与德阳监狱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改叫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这里工厂设在监狱,进出不便,机构臃肿,事事请示,办事效率太低,李书福想全部收购这家工厂,搬到浙江去,但德阳的那个监狱长又不同意。监狱长过世后,李书福用合理的价格得到了剩下的30%股份。就这样,1997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在临海开始筹建汽车制造厂,并于1997年首期完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问,李书福当时口袋里就只有1亿元资金,又要建厂房,又要买设备,他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这就是李书福的过人之处,也是吉利历史上有名的“老板工程”。何为“老板工程”?李书福是这样解释的:请资金持有者加盟吉利,与吉利合伙办子公司或分厂,让有钱人成为“老板”,请缺乏资金但有才能的人加盟吉利,成为吉利的管理人员,靠自己的才能成为“老板”。
说白了就是李书福把汽车制造厂分成了若干个分厂,你做车架、他做车身,这些都是由承包商自己来完成,就连总装车间也是承包出去的,这个其实就是现在的股份制,李书福算是中国股份制最早的实践者和获益者。可能又有人会说民企造车这么“不靠谱”的事,为什么会有人投资,其实这一点李书福在冰箱、建材和摩托车等生意上为那些老板挣了不少钱,因此当他准备造车的时候,很多老板还是愿意相信他的眼光。
钱有了、技术也学习的差不多了,接下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零部件的采购,这些零件不是那么好买的,很多企业都是国家控制。李书福跑到上海大众的汇众零部件汽车公司,找到总工程师,向人家说想生产轿车,准备从他们那儿采购一些零部件。这个工程师问准备投多少钱,李书福说投5亿元,这个工程师听后觉得李书福简直是异想天开,5亿元连汽车边儿都挨不到,那些合资公司动不动就上百亿的投入,5亿元造个汽车玩具还差不多。所以这位工程师一听之后,招呼都不打就走了,李书福以为他临时有事出去了,傻傻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有人过来告诉李书福说他不来了。结果零件没有买到,只好回来了。没有办法,李书福到全国各地找零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听到吉利要造汽车,很吃惊,民营企业还能造汽车?根本没人相信。有的出于同情的态度还卖点,有的干脆拒绝,有的趁火打劫卖次品,价格还比别人贵。就这样,千辛万苦,七凑八凑,终于采购齐了零件。
三、第一辆量产车诞生/开打价格战(1998-1999年)
把汽车“高价”拉下神坛
经过3-4年准备,终于第一台真正量产的吉利汽车诞生了,它就是吉利豪情。1998年8月8日上午8点,在浙江临海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吉利第一辆二厢轿车豪情下线,这辆车前脸有些像奔驰,车型模仿的是夏利的车身和底盘,发动机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变速箱由菲亚特生产。
在准备下线仪式的过程中,其实李书福也遇到了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他发出的700多张请柬,没有一个官员和名流愿意来捧场,原因是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民营企业不能造车,很有可能涉及违法,没有人敢支持他,情急之下,李书福给当时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发出了邀请,原因是这位副省长一直想在浙江建立整车制造厂,有了这位副省长的支持,其他市县级领导随后闻风而来。
从1998年到2007年10年中,李书福在造车的同时也为吉利集团建立了一套国内最庞大且完善的民办教育体系:吉利旗下有8大院校,涵盖从中专、大专、本科,再到硕士、博士的所有办学层次,拥有3500多名教职工,57000多名在校学生。因此,李书福还具有一个让他十分得意的头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1999年,曾经在台州担任过市委书记的黄兴国出任宁波市委书记,这一人事变动为李书福提供了走出台州进入宁波的机会,当时宁波北仑正好有一家日资企业,李书福从日本人手里买下了这个企业空置的300亩地,建立起吉利集团的宁波生产基地,在这里,吉利第二款车型--美日问世了。其实由于价格战,吉利豪情只是让吉利挤进了汽车市场,而美日是真正让吉利开始盈利的车型。
四、吉利汽车快速发展第一阶段(2000-2005年)
获得“准生证”/推出吉利汽车“老三样”
进入2000年,李书福觉得该让世界知道吉利这个品牌了,在2000年的1月6日,李书福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媒体秀,这天1300人从全国各地赶到了广州,参加吉利组织的全国销售商会议暨摩托车、汽车新品展示会,这次活动之后,很多人记住了吉利。
五、吉利汽车的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战略转型/技术、质量全线升级
自2005年自由舰发布上市之后,进入2006年吉利汽车加快了新车的推出步伐,这一年吉利金刚和远景陆续发布上市,这两款车型的发布标志着吉利汽车的造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产品质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远景车型上搭载的1.8L CVVT发动机拥有绝对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也代表了当时自主汽车CVVT发动机的最高水准。
2007年一部以吉利集团汽车发展历程为原型的58集电视剧《岁月风云》在中央八套播映,电视剧播出后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据悉当时这部电视剧是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及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成立四十周年,TVB首度携手中央电视台重金打造,讲诉了一个家族四个家庭二代人的恩怨情仇,通过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最终走到一起,最终将中国汽车工业发扬光大并屹立于世界之林。
而到了2010年,另一桩震惊世界的并购案,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可谓震惊了世人,上演了“农村青年迎娶欧洲公主”的惊世之举。其实整个过程并不那么轻松,也经历了“看不上、有意向、优先考虑、最终动心”的漫长过程,吉利也算是做足了准备,关于这一部分的收购国产其实完全可以单出一篇文章了,但是考虑到篇幅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查看我们新闻的持续报道: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过程。
其实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除了收购成功值得欣喜之外,李书福的并购后的管理也让人欣慰,李书福一直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这一原则,不把中国的管理方式强加到沃尔沃身上,并且真像是呵护女神一样呵护沃尔沃。让吉利和沃尔沃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文化方面,还有技术销售等各个方面。
到2010年年底,吉利集团宣布,吉利自2007年开始的战略转型基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这4年中,吉利成功的建设了全球鹰(2008年推出)、帝豪(2009年推出)、英伦(2010年推出)三大品牌,陆续推出了熊猫、EC7、EC7-RV等精品车型,2010年,吉利汽车的全年销量达到了41.5万台,而在2015年前,吉利计划把自己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未来几年内,吉利汽车的发展还是将以稳扎稳打为主,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经销商质量,梳理营销网络,未来有望还能推出新的品牌,届时吉利汽车可能将进入新的一轮产品爆发期。
其实对于吉利汽车的发展,我最想用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实在不易。从一个“黑户”起家,四处碰壁被讥讽,坚持了那么多年才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权利;进入汽车市场之后只能靠价格战将汽车价格拉下神坛,才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处;而后从产品质量不佳,到战略转型,再到今天的高质量庞大车系的涌现,我们很高兴看到了一个民营企业能将汽车造的红红火火,不得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