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
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
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成百上千家制衣厂散布在港岛各地。外贸公司获得欧美国家的服装配额订单后,再转手交给这些制衣厂加工生产。
杨勋和哥哥杨钊新成立的旭日制衣厂,就以此为生。年底时眼看没活干了,再拖下去工厂就要倒闭。两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打听谁手里还有干不完或者干不了的活。这一天,一个朋友对杨钊说:“有一个200打的牛仔裤,你能不能干?”杨钊眼睛一亮,急忙应承下来对方拿来样板,杨钊几乎傻了眼。这是什么裤子?从没见到过。在牛仔布上打出4英寸见方的一个一个的格子。虽然难看得要命,但美国人就要这个。关键是,谁也不知道这活该怎么做,从美国拿了样过来,也没人敢接。杨钊心一横:“难是难了点,但是我们做!”
事实上,技术的难题很快就攻克了,他们研发了一种小模具将格子固定住。负责生产的杨勋全力以赴,总算熬过了第一个月,200打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他们终于可以接下所有的单。第一年最终生产了十多万打,工人从1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厂房面积由6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
杨氏兄弟一战定乾坤。第一桶金赚得盆满钵满。
1979年,改革开放闸门大开。很快,旭日集团实现了第二次转型,由生产商转变为国际贸易商。这时两兄弟明确分工,董事长杨钊主抓市场,副董事长杨勋主抓生产。
进入房地产业
到1981年,香港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每年银行的存款都保持了4倍以上的增速,财富的积累,使房地产市场需求极其旺盛,整个香港就像人声鼎沸的大卖场,招标、评估、竞投、拍卖,土地交易炙手可热。但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萧条和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突然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1982年楼价暴跌60%,1983年全面崩溃。此时两兄弟将大片的厂房低价买下,自己用不完,就租给他人。
到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香港的未来方向明确了,房地产市场重又复苏,第二年即呈现上涨势头。两兄弟见势,立即出手,于1986年斥资2.08亿港币,买下了香港中心区域尖沙咀新钢行40%的楼盘。杨钊说:“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香港,一定会使1981年的高价行情再次出现。”
果然,此后连续15年,香港房价年均增长20%。1990年价格涨到1981年的一倍以上,该年香港银行的存款是1970年的82倍!房价狂升不已。兄弟俩将尖沙咀的楼盘果断出手,卖了14亿港币。10年时间,赚了7倍!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席卷而来,香港楼价再次一泄千里。杨氏兄弟手里已经握得发烫的现金终于在这一波楼市的低谷期,又有了出路。1998年,两兄弟斥资12.4亿港币买下尖沙咀旁的北京道一号,然后花7亿元建成了香港新的标志性建筑。“它已经成为尖沙咀的地标了。我们总共投了不到20亿元,估价,已经超过40亿元!”翻了一倍的数字,已经庞大到令杨勋没了感觉。此时旭日集团已在香港上市,实现了第三次转型,进入资金密集型行业。
真维斯来到中国
旭日已成为庞大的资金运作机器。上世纪90年代初,杨氏兄弟兵分两路,一路是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和金融战车隆隆开进,由杨钊率领;另一路是人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以及正准备在全国攻城略地的服装零售业,由杨勋率领。
1990年,旭日收购了澳大利亚休闲服饰品牌JeansWest,成立了旭日集团下属的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杨勋出任董事长。杨勋指挥JeansWest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展了200多家专卖店,成为当地第二大服装品牌之后,1993年,进入中国内地。
1993年5月,内地第一家专卖店在上海南京东路开业。
到90年代中期,真维斯专卖店已经开到了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华北的各个一二级城市,直营店达到500多家(真维斯80%为直营店,这样利于长久经营)。
旭日集团由此实现了第四次转型。
调整定位
1996年秋,真维斯突然跌入低谷。旺季报表显示,大多数店基本卖不动货,顾客群也不能再发展了,当初快速开店掩盖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出来,人心焕散,效率降低。用了两年时间,从小到大修正了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了所有方向之后,都没能扭转局势。看来,该调整定位了。
1998年底,杨勋对真维斯进行大手术,将“引导潮流”的战略定位改为“紧跟潮流”,并把价格下调为中档,全面迎合70%至75%的中档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甚至将T恤降到了最低30元。然后专卖店延伸到全国各个二三级市场,特别是受中心城市消费潮流影响的周边卫星城市。这一调整,真维斯第二年就缓过气来,实现了连年增长。
2005年,真维斯连锁专卖店做到了1100家,营收超过20亿元。杨勋说,真维斯不求速度只求稳健,只要与国家GDP增速挂起钩来,增速每年高出GDP3至5个百分点即可。这样,真维斯的扩张就不盲目,而是永远与国人的消费能力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