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红袍茶是生长环境 它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责编:六六 热度:6454
武夷山大红袍茶是武夷山最出名的茶,曾被誉为“茶中之王”那么大家知道武夷山大红袍茶是生长环境需要怎么样的吗?大红袍茶的制作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武夷山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
生长环境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大红袍”的来历
武夷山大红袍茶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武夷山“大红袍”,都禁不住垂涎三尺。“大红袍”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极为稀少的产量,成为茶中之王。
制作方法
⒈大红袍的采摘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⒉大红袍的初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 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武夷山大红袍茶
揉捻: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走水焙: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簸扇、凉索与拣剐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炖火与趁热装箱: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⒊大红袍的精制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
鉴别方法
一看
看茶叶的外形:大红袍是武夷山最传统乌龙茶的代表,武夷山可以说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有据可查)乌龙茶得名于乌黑呈龙形故称乌龙.所以大红袍必须是乌黑呈龙形的单叶条索形茶.如果是其他外形的可以确定为非大红袍。
二闻
福建乌龙有南乌龙(铁观音)与北乌龙(武夷岩茶)之说,大红袍做为北乌龙的代表是传统茶的代言,属于熟香茶。培火相对较足,初闻茶有炭火茶及茶叶的自然干香。火香味较足。不应有其他的杂味,香味有人说大红袍具有明显的桂花香.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香气过重过于明显的茶就不是大红袍了,大红袍自古以来就是以水以韵得名,而不是以香得名的。
三品饮
品饮大红袍是要有95度以上的开水冲泡,大红袍汤色呈褐黄色,汤色透亮较重。这与茶的培火有关。入口有微苦而余味足,重韵味和回甘,但绝不可以是入口就非常的香甜。久泡亦无苦涩味,且可以多次冲泡有十泡有余韵之说。
身价不凡
1995年,福建省银芝集团董事长吴文南以每公斤3万元价格向市茶叶研究所购买了1公斤纯种大红袍,并转销国内外,有不少韩国客人直接或间接向武夷山购买纯种大红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当年大红袍每市斤价值64银元,折大米4000斤,这在当时可谓比黄金贵。
1998年8月18日第五次岩茶节,20克母树大红袍首次举行拍卖,以后时有拍卖,具体情况如下:
大红袍拍卖记录
20克母树大卑份 地点 红袍 竞买人
拍卖成交价
1998.8.18 武夷山 15.68万人民币 海外投资(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荣茂
2002.11.25 广州18万人民币 广州南海渔村
2004.12 香港16.6万港币蒋小红
2005.4.13 上海l9.8万人民币 北京马连道茶缘茶城董事长马武
2005.4.17 武夷山 20.8万人民币 新加坡陈汉民
大红袍在短短几年间已有近百万“家产”,后人感叹不己!
商业价值:
1、高端茶;2、生态茶;3、品牌茶;4、健康茶;5、名贵茶;
上文就是给大家介绍的武夷山大红袍茶的内容,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了吧,关注本站能了解更多。
-
武夷山大红袍基本情况怎么样,产地及制作如何? 2019-05-05
-
武夷山大红袍茶是生长环境 它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2019-04-25